1、胆:既胆囊,为一囊性器官。胆居闪腑之首,又属于奇恒之腑。胆与肝直接相连,附于肝之短之间。胆与肝又有经脉相互络属,故互为表里。
胆的生理功能是贮藏和排泄胆汁,以助饮食物的正常消化。
胆汁味苦,其色黄绿,由肝之精起 气所生化,汇集于胆,泻于小肠,以助水谷纳化,故是脾胃运化功能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
胆汁的化生和排泄,由肝的疏泻功能所控制与调节。若肝的疏泻正常,则胆汁生化正常,排泄畅达,脾胃的运化功能也就健旺。反之,若肝失疏泻,则可导致胆汁生成和排泄异常,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可出现多种消化不良症状,如胁下胀满疼痛食欲减退,腹胀,便溏等。若肝汁上逆,则可见苦,呕吐黄绿库水得便感症。若胆汁外溢,逆流入血脉,熏染肌肤,则可发作黄疸,可见一身面目发黄等病症。
总之,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存和排泄胆汁,胆汁直接有助于饮食物的消化,故胆为六腑之一。但是,由于胆本身并无传化饮食物的生理功能,且贮藏精汁,于胃、肠等有别,故又属奇恒之腑。
2、胃
胃,又称胃脘,分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称上脘,包括贲门;胃的中部称中脘,即胃体部位;胃的下部称下脘,包括幽门。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于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胃于脾又有经脉相互络属,故为表里。
(1)主受纳:腐熟水谷、受纳,是接受和容纳的意思。腐熟,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一思。饮食入口,经过食管,容纳于胃,故称胃为“大仓”、“水谷之海”。
纳容于胃于中的饮食水谷,经过胃的腐熟后,下传于小肠,其精微部分经脾之运化而营养全身,所以,胃虽有受纳与腐熟水谷的功能,但必须和脾的运化功能相配合,方能使水谷化为精微,以化生气血津液,供养全身。可以看出,脾胃对饮食水故的运化功能,对于维持肌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胃功能的盛衷有无,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存亡。
脾胃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功能,又常概括称为“胃气”。正是由于脾胃具有消化饮食物,摄取水谷精微,以营养全身的重要作用,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又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所以,中医临床诊治疾病,都十分重视”胃气“的盛衷。一般而言,胃气不衷预后教好;胃气衷竭,则预后多为不良。所以又有”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说法,并把”保胃气“作用重要的治疗原则。
(2)主通降:以降为和,胃为“水谷之海“,饮食物入胃后,经过胃的腐熟,必须下行而入小肠,以便进一部消化吸收,所以说,胃主通降,以降为和。由于在藏象学说中,主要以脾升胃降来概括机体整个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因此,胃的通降作用,还概括了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大肠,以及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在内。
胃的通降作用即是降浊则是受纳得以正常的前提条件。所以,若胃失和降,不仅可以影响食欲,而且由于浊气在上还可发生口臭、脘腹胀满疼痛,以及大便秘结不通等病症。若胃气不仅失于和降,进而形成胃气上逆,则可出现暖气酸腐,恶心,呕吐,呃逆等症。
3、小肠:
小肠是一个相当长的管道器官,位局腹中,其上口在幽门处于为胃之下口相接,其下口在阑门处于大肠之上口相连。小肠的主要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小肠与心有经脉相互络属,故小肠与心相为表里。
(1)主受盛和化物:受盛,即接受或以器盛物的意思。化物,具有变化、消化、 生化的意思。小肠与受盛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说明小肠为接受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在小肠内必须有相当时间的停留,以利于进一步消化和呼吸。
小肠有化物功能,则体现于将经过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进一步消化,从而将饮食转化为精微物质,以利于彻底吸收。
(2)泌别清浊:泌,即分泌,即分别。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主要体现与三个方面:一是将经过小肠消化后的饮食物,分别为水谷精微和残渣两个部分;二是将水谷精微吸收,并将食物残渣向大肠输送;三是小肠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水液,故又称“小肠主液“。而无用的水液渗入膀胱。着就进一步指出,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还和大便、小便的质与量有关。如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正常,则二便正常;如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异常,则大便稀薄而小便短少,也就是说小肠内的水液量之多寡与 量有关。
总之,小肠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的功能,在水谷化为精微的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实际上亦是脾胃升清降浊功能的具体表现。因此,小肠的功能失调,既可引起浊起在上的腹胀、腹痛、呕吐、便秘等症,又可引起清气在下之便溏、泄泻等症。
4、大肠
大肠局于下腹中,其上口在阑门处于小肠相接,其下端紧接肛门。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并吸收部分水液。大肠于肺有经脉相互络属,故相为表里。
大肠接受经过小肠泌别清浊后所剩下的食物残渣,再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经肛门而排出体外。可以看出,大肠的传导变化作用,亦是胃的降浊功能的沿伸,同时亦与肺的肃降有关。正是由于大肠具有吸收部分水液的作用,因而又有“大肠主津“的说法。
5、膀胱:
膀胱位于小腹中央,为贮==的器官。字人体脏腑之中,膀胱是人体多余水液汇聚之出。[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和排==。膀胱和肾直接相通,二者又有经脉相互络属,故膀胱与肾相为表里。
膀胱是参与津液代谢的脏腑之一,人体饮入的水液,在肺、脾、肾等脏腑的综合作用下,化为津液代谢后多余的水液,经三焦通调之道而下达于肾和膀胱,并由膀胱暂时贮存之。故==液所化,是在肾的气化作用下生成==液,下输于膀胱。==液在膀胱内贮留至一定程度时,在膀胱气化作用下,以排出体外。
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全赖于肾的气化功能。所谓膀胱气化,实际上隶属于肾的蒸腾气化。膀胱的病变,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或为小便不利,尿有余沥,甚至尿闭;或是遗尿,甚则小便失禁。应当指出,膀胱的着些病变,归根结底,亦多与肾的气化功能有关。
6、三焦
三焦亦为六腑之一。上焦包括心肺;中焦包括脾胃;下焦包括肝肾等脏器。它是分属于胸腹部的三个区域。从功能上来分三焦:上焦如“雾”,指心肺的敷布作用;中焦如“沤”,指脾胃的消化转输作用;下焦如“渎”,指肾与膀胱的排泄作用。总的说来,三焦是输送水液、养料和排泄废料的通路。
因为在人体十二脏腑中,唯它最大,故又有“孤府“之称。正如《类经》所指出的,三焦是“藏府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藏。一腔之大府也。”三焦的生理功能,可以从整体和局部两个角度来理解。在整体方面,可概括为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机和气化,为通行元气、疏通水道,水液运行之通路。
(1)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机和气化,三焦是气的升降出入之通道,有是气化的场所,故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的功能。元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而充沛达于周身,以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从而引到主持诸气的作用。
(2)疏通水道:运行水液,三焦有疏通水道,运化水液的功能,是人体水液升降出入的通路。全身的津液代谢,是由肺、脾胃和肠、肾、膀胱等许多脏腑的协同作用而完成的,但必须以三焦为水道,才能正常地升降出入。因此,三焦的功能正常,则水道通调,津液代谢方能维持正常。若三焦不利,气机阻塞,则津液代谢障爱碍,而肺、脾、肾等脏输布调节水液的功能也难以实现其应有的生理效应,因而常可致水湿之邪泛滥,可形成小便不利,水肿等病症。
应当指出,三焦的上两个方面的功能,是相互关联的。着是由于水液的运化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人体的气是依附于血和津液而成在的。因此,气的升降出入的通道,必然是血或津液的通道;津液升降出入的通道,亦必须是气的通道。
在局部方面、三焦划分为上焦、中焦等部位,各部位又有其各自的生理功能特点。
上焦: 上焦、是指横膈以上的胸部,即包括了心肺两脏。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血脉,将饮食所化生的水谷精气敷布周身。故上焦的生理功能特点,以“开发”、“宣化”和“若雾露以溉”为主。也就是说,上焦是主气的升发和宣散,如雾露一样可以滋养全身脏腑组织。
中焦: 中焦是指横隔以下,脐以上的腹部。包括了脾胃在内。其主要生理功能是腐熟水谷,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其生理功能特点,以“泌糟粕,蒸津液”为主,为升降之岖。岖,即指岖纽。
下焦:下焦的部位是指胃以下的部位和脏器,如小肠、大肠、肾和膀胱等,均属于下焦。下焦的生理功能,是指排泻糟粕和尿液。故其功能特点,以向外排出糟粕和水液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