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人体脊柱及腰椎部体征

   2012-03-18 IP属地 江苏美容美发114商机网xs12311870
核心提示:(1)脊柱侧弯:患者脊柱多有侧弯,侧弯是使神经远离突出物,使压迫缓解,减轻疼痛的保护性措施。(2)腰椎曲度改变:腰椎生理性


(1)脊柱侧弯:患者脊柱多有侧弯,侧弯是使神经远离突出物,使压迫缓解,减轻疼痛的保护性措施。
(2)腰椎曲度改变: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甚至可向后凸,这也是为减轻疼痛的一种保护性措施。
(3)脊柱活动受限:脊柱各方向活动,如后伸、前屈、侧弯及旋转,均有不同程度限制。
(4)压痛点:腰椎间盘突出症棘旁可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压痛明显处在患侧相应棘旁。有人统计:压痛有放射痛的出现率为61.5%,只有压痛而无放射痛的为38.5%。
1、腰椎椎管狭窄症是怎么一回事?
腰椎椎管狭窄症是导致腰痛及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占腰骶部神经根障碍病例的1/11,多数是在椎管已有发育性狭小的基础上,又因退变增生或其它因素促进了椎管进一步狭小,压迫了位于椎管中的马尾神经产生症状。通常所谓腰椎椎管狭窄是指中央(主椎管)椎管狭窄。  中国医学健康网   
造成椎狭窄的原因很多,一般可分为先天性(原发性)和后天性(继发性)两类。先天性椎管狭窄常见于先天性畸形和椎管发育欠缺,呈普遍性狭窄,后天性椎管狭窄常由于椎管壁(骨骼和韧带)增厚,椎管周围软组织或新生物向腔内突出等原因造成。 
    狭窄的椎管表现为椎管矢状径短小,椎骨椎弓根短,关节突肥大内移。狭窄段可为一个椎骨,也可为数个椎骨,或间隙一段又有1处狭窄。狭窄的部位可以在腰3节,但腰4及腰5节更多发,且病变以退变为主。狭窄的椎管可压迫其中的马尾神经产生马尾性间歇性跛行,为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特征。 本病除少数先天性椎管狭窄者外,大多发生在中年以上。 
    主要症状是长期腰痛、腿痛、间歇性跛行。患者常诉为下腰及骶部痛,站立行走时重,坐位或侧卧屈髋时轻。腿痛乃因腰骶部部神经根受压所致,常累及两侧,较椎间盘突出者轻,咳嗽常不加重。马尾神经性间歇性跛行,但安静时无症状,短距离行走仅出现腰痛无力及知觉消失,当安静后(中立或蹲坐)则症状又消失。体检安静时可无阳性发现,直腿抬高试验多为阴性,但在相对狭窄伴有椎间盘膨出者,可为阳性(80%左右)。
2、神经根体征
(1)直腿抬高试验:其阳性率为90%以上,且都在15°~65°之间即出现放射痛,对本症是一个有用的体征。
(2)抬头屈颈试验:患者仰卧,双下肢伸直平放,慢慢抬头屈颈,此时出现下肢放射性痛即为阳性。
(3)感觉障碍:被挤压的神经根支配区有感觉(包括痛觉、触觉及温度觉)障碍。椎间盘突出主要侵及下位两条腰神经及骶1神经根,确定感觉改变区,有利于定位。
(4)运动障碍:受侵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功能常减低。腰4~5椎间盘突出压迫腰5神经根,使所支配的FEC7及趾背伸力减弱,占病例总数的71.5%。骶1神经根受损时,趾及足跖屈力减弱,常不能单用患侧足尖着地站立。
(5)反射改变:膝反射在腰3、4椎间盘突出症时可降低,在腰4、5椎间盘突出时可无改变,但也可出现亢进或减退。腰5骶1突出时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者可达85%。
A、常见风湿病的类型:
常见风湿病的大体分为: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寒性关节痛、痛风、强直性脊柱炎、骨质疏松症、骨质增生、增生性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红斑狼疮、产后风、顽固性腰腿痛、坐骨神经痛、干燥综合征等。
    临床表现症状:疼痛、压痛、麻木、肿胀、僵硬、关节变形、疼痛游走性等。
1、关节疼痛:不同疾病及关节受累的部位及疼痛的性质也不一样,如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表现为腕、掌、指、趾关节疼痛,其疼痛的性质为多个关节、对称性、持续性疼痛;强直性脊柱炎主要表现为髋、骶、膝、踝关节非对称性、持续性疼痛;骨关节痛主要表现为膝关节单侧或双侧疼痛,休息后减轻;痛风主要表现为第一跖趾关节单侧、剧烈疼痛,多在夜间睡眠中发病,患者常常痛醒。风湿病酸胀、疼痛有随天气季节变化之特点。
2、晨僵: 患者晨起或休息较长时间后,常感到关节、肢体、腰部等受累部位有僵硬感及疼痛感等。关节呈胶黏样僵硬感,活动后方能缓解或消失。此症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中最为突出。可持续数小时,在其他关节炎中则持续时间较短。
3、关节肿胀和压痛:是滑膜炎或周围软组织炎的体征,其程度因炎症不同而异,由关节腔积液或滑膜肥厚所致。肿胀:因骨质增大造成肿胀,按起来如骨样坚硬,不能移动;因关节内或关节周围软组织增生肥厚而造成的肿胀,与健康组织对照手感不同;因积液或积血造成的肿胀有波动感。压痛:一些功能性疾病往往没有明显的压痛点或压痛很轻,压痛点常可以比较准确地找到病变部位。压痛程度可反映病变的轻重。
4、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指关节正常的外形和活动范围受到限制,如膝关节不能完全伸直,手指的掌指关节尺侧偏斜,关节半脱位等。这些改变都与软骨和骨遭破坏有关,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最为常见
5、系统性症状:如颊部蝶状皮疹,提示系统性红斑狼疮;银屑病性关节炎;如强直性脊柱炎多见于青年人,系统性红斑狼疮多见于育龄妇女,痛风多见于中年人,骨性关节炎多见于老年人。
6、与感染相关:很多慢性炎性风湿性疾病,包括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大多呈慢性、反复发作、进行的病程,最终导致残疾或死亡
B、什么是骨质增生?
  骨质增生是骨骼在发育和生长过程中某部分骨质失去正常形态,而出现异常,比如:有刺状,有嘴唇形,波浪形,圆形。是人体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它好发于:颈椎、腰椎、髋、膝、踝、跟骨、上肢多见于肘关节,指间关节。骨质增生通常又叫“骨刺”、“骨赘”,骨刺是骨质增生的一种表现,它形状象刺顾名思意为骨刺,如膝关节、足跟都可表现为刺状增生,但它只是骨质增生的一种。中医称骨质增生为“骨痹”。西医称骨质增生为退性性关节炎,肥大性关节炎、骨关节病、骨退行性改变。

1、怎样预防骨质增生?
引起骨质增生的原因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骨骼退行性改变引起的骨质增生。这种骨质增生与人体的衰老有关,是人体生理变化的表现,从本质上讲是不能预防的。但是,通过各种措施,人们又完全可使这种骨质增生的程度减轻,出现的时间延迟,症状相对减轻,从这个意义上讲,骨质增生又是可以预防的骨质增生的预防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避免长期剧烈运动,长期过渡剧烈的运动是诱发骨质增生的基本原因之一。长期剧烈的运动可使骨骼及周围软组织过渡受力不均,从而导致骨质增生。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避免长期剧烈的运动,并不是不需要运动,恰恰相反,适当的体育锻炼是预防骨质增生的好方法之一。因为关节软骨的营养来自关节液,而关节液只有靠“挤压”才能够进入软骨,促使骨骼的新陈代谢。适当的运动,特别是关节的运动,可增加关节腔内的压力,有利于关节液向软骨的渗透,减轻关节软骨的退行性改变,从而减轻或预防骨质增生,尤其是关节软骨的增生和退行性改变。

2、怎样治疗骨关节病?
  针对各种骨关节病的病变机理是玻璃酸钠这种粘弹性物减少的情况,我们采用了一种新的关节腔内介入疗法,就是把最新科研成果——富含玻璃酸钠成分的注射液,直接注入关节腔内,在关节腔内起润滑作用,减少组织之间的摩擦,同时发挥弹性作用,减缓应力对关节软骨的损害,发挥应有的生理功能。关节腔内注入高分子量、高浓度、高粘弹性的玻璃酸钠,能明显改善关节滑膜组织的炎症反应,提高滑液中玻璃酸钠的含量,增强关节液的粘稠性和润滑功能,保护关节软骨,促进关节软骨的愈合与再生,缓解疼痛,增加关节活动度。
经上千例患者的临床及实验证实,补充关节液中玻璃酸钠,可显著延缓分解代谢过程,减轻滑膜炎症,恢复关节液正常状态,有利于软骨及软骨下骨质的修复。明显减轻疼痛。该方法为关节腔内注射,每周一次,5次为一疗程。治疗安全,无痛苦,无毒副作用,无耐药性。实践证明这是目前为止最理想的治疗方法。

3、什么是骨关节病?
  虽然造物主将人类关节进行了异常巧妙、精心的安排,软骨间的摩擦系数比冰与冰间的还小,可以减少关节的摩损。软骨细胞内含有大量水分,就象一块硬海绵,运动时可以减少冲击和震荡对关节的损害。但是,正如任何不断运动的零件,随着时间的推延,关节会逐渐老化、摩损,从而引起关节滑膜出现炎症反应,肿胀、渗出。关节软骨细胞肿胀、崩解、增生。软骨表面失去光泽,透明性降低,在晚期软骨表面粗糙不平,局限性软化灶、软骨碎裂、剥脱,致软骨下骨外露。关节软骨的边缘形成骨赘(骨刺),骨赘如裂成碎片,可形成关节内游离体,严重影响关节的功能。常见的骨关节病有各关节的骨质增生、股骨头坏死、肩周炎、髌骨软化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等。骨关节病的主要表现是关节周围疼痛、肿胀、功能障碍、僵硬、畸形,关节活动时出现摩擦感、响声。严重者疼痛剧烈、持续不断、关节功能严重障碍,最终导致肢体残废。据美国统计,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骨关节病是导致丧失劳动能力的第二位原因。
骨关节为什么会发生如此病变?大量研究表明,年老、肥胖、过度活动、吸烟、糖尿病、高血压等常是骨关节病的易感因素。骨关节在外伤、关节结构异常、特殊职业等异常生物力学作用下,出现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其中最明显的是关节液成分改变,致使软骨及软骨下骨质营养障碍。经过关节液分析发现:骨关节病患者的关节液中,玻璃酸钠的浓度、分子量和粘弹性均低于正常,滑膜合成玻璃酸钠的功能低下。玻璃酸钠是广泛存在于人体内的生理活性物质,属粘多糖物质,是关节液及软骨基质的主要组成成分,它具有高度的粘弹性,能参与细胞外液中电解质和水分调节,润滑关节,抗御感染和促进外伤的愈合,所以说玻璃酸钠是骨关节必不可少的“润滑油”。

4、为什么膝关节骨质增生会引起功能障碍?
  大家知道膝关节处有膑骨,是人体骨关节中最大的子骨,与关节活动有密切的关系,由于骨退行性病变或损伤,膑骨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钙化,在X光片子上显示有不均匀的骨密度增高,这是一种骨退行性的变化,是膝关节发生髁间隙骨质增生病理变化的主要原因。关节鼠也叫关节游离体,是骨性退性病变的常见原因。由于骨关节面磨损,使骨关节面上的软骨发生病理性变化,就形成了膝关节骨质增生,增生出的骨刺在活动时被机械损伤,增生出的小骨刺有部分脱落而形成“游离死骨”,有的死骨恰好卡在膝关节的髁间隙,就会出现关节部位的刺痛,或在活动时疼痛加重。在上下台阶或蹲下站起时出现功能障碍。

5、膝关节骨质增生症有哪些表现?
  初期,起病缓慢者膝关节疼痛不严重,有可持续性隐痛,气湿降低时疼痛加重,与气候变化有关,晨起后开始活动,或久坐起立起开始走时膝关节疼痛僵硬,稍活动后好转,严重时,跛行走,合并风湿病者关节红肿,畸形,功能受限,伸屈活动有弹响声,一下台阶、久站立时,膝关节更加严重,部分患者可见关节积液,局部有明显肿胀、压缩现象。
6、膝关节为什么爱长骨质增生?
  膝关节担负着身体的全部重量。当人在行走时,一只足抬起,另一只足落地,这时,身体的全部重量都压在落地下肢的关节上(包括膝关节),此时膝关节上受到压力远远大于其它各关节,这是导致骨质增生的主要原因。
活动度大:正常膝关节屈伸活动超过140-160度如果做强力的被动屈伸及强烈的运动时,膝关节的活动度还可增加,活动度大的结果容易使关节受力不均匀,使关节面受到损伤,导致骨质增生。
受伤的机会多:人的活动、运动离不开膝关节的参与,因而膝关节在人的一生中受伤的机会比其它关节要多如跑跳时易发生人韧带损伤;踢足球时易造成半月板损伤;摔倒时常出现骨折……这些损伤是膝关节不稳定的根源,如果膝关节不稳定,骨与骨之间就会出现异常的“撞击”导致骨质增生的出现。

7、引起骨质增生的病因是什么?
  引起骨质增生的原因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骨骼退行性改变引起的骨质增生。这种骨质增生与人体的衰老有关,是人体生理变化的表现,从本质上讲是不能预防的。但是,通过各种措施,人们又完全可使这种骨质增生的程度减轻,出现的时间延迟,症状相对减轻,
C、怎样科学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
随着医学影象学的发展和医学知识的普及,腰椎间盘突出症这一疾病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和熟悉,即便是患者也能知道不少与该病相关的知识。然而,由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不尽相同,治疗方法繁多,易反复发作,因此,在该病的治疗和认识方面还有一些误区,这些误区有可能导致患者治疗原则上的错误,延误、甚至加重病情,加重患者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误区之一:腰腿痛不算病。据统计,约有95%以上的人一生中有过腰腿痛的经历。引起腰腿痛的疾病几乎可以涉及全身所有系统。有些腰腿痛的原发疾病治愈后,疼痛也随之消失,也有一些不治自愈。有些患者便因此认为腰腿痛不算病。事实上,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腰腿痛不仅算病,而且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因为这种病不仅可以引起腰腿痛,而且还会引起下肢麻木、冷凉、无力,甚至瘫痪和大、小便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误区之二:腰腿痛治不好。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是易复发,尤其是神经功能障碍者,修复过程较长。因此,有的患者、甚至有的非专业医生也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治不好。其实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总体效果非常好,优良率约在95%左右。所谓治不好原因有二:一是选择方法不当,二是没有坚持治疗。有的患者一听说哪里有新疗法就去哪里治,但在哪里都不能坚持,最终是跑的地方不少,效果不理想。
    误区之三:迷信某一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手术和非手术治疗两类治法。后者又有牵引、按摩、内外用药、经皮切吸、胶原酶溶解等方法,应该说哪一种方法也能治好一部分病人,但哪一种方法都不能包治所有的患者,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某些疗法是禁忌的。因此,正确的态度是根据临床症状、体征、病程,影象学检查选择适合每一个患者的具体治法,不能片面夸大、迷信某一种疗法,也不能从主观上抵制某一种疗法。
    误区之四:对手术的误解。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可通过非手术疗法缓解或治愈,但仍有一部分患者需要手术治疗。在对待手术这一问题上,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误区:一是盲目手术,二是拒绝手术。前者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只有手术才能根除,从而不加选择只要是腰椎间盘突出、只要患者同意就手术治疗。这一方面加重了患者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增加了“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发生的机会。事实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适应症非常严格,而手术并非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首选,后者则把手术所带来的神经损伤等负面影响扩大化,认为手术坚决不能做,而一味保守治疗。应该说,有一部分手术适应症的患者经保守治疗后主要症状可以缓解,但总要遗留一些症状难以改善,而多数手术适应症患者任何保守疗法都不能代替,必须接受手术治疗,而且越早越好,否则,神经功能的丧失可能会成为永久性的,因此,要辨证对待手术和保守的问题,既不能轻易手术,也不能一味保守。

1、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哪些阳性体征?
1)脊柱运动受限:腰部正常时,其运动范围为前屈900,后伸300;左右侧屈各为 
200-300;左右旋转各为300。当椎间盘突出后,脊柱屈曲时,椎间盘前部受到挤压,后侧间隙加宽,髓核后移,使突出物的张力加大,同时髓核上移,牵拉神经根而引起疼痛。当腰部后伸时,突出物亦增大,且黄韧带皱褶向前突出,造成前后挤压神经根而引起疼痛。所以疼痛限制了脊柱的活动。
2)压痛点:若有腰间盘突出,其相应椎旁有明显的压痛点,疼痛沿坐骨神经分布区向下肢放射,亦称放射性压痛。
3)腱反射改变:腰椎间盘突出时,膝腱和跟腱反射出现减弱、消失和亢进。腰3、4椎间盘突出时,膝反射减弱或消失,足背伸、内翻力量减弱;腰4、5椎间盘突出时,膝腱及跟腱反射存在胫后肌腱反射改变,伸趾运动无力;腰5骶1椎间盘突出时跟腱反射减弱、消失或亢进,足外翻力量减弱。
4)直腿抬高试验:腰部及小腿外侧有放射性疼痛为阳性。
5)拉塞克氏征:腰腿部有放射性疼痛或肌肉痉挛为阳性。
6)健肢抬高试验:当健肢被动直腿抬高时,患肢坐骨神经分布区出现疼痛为阳性。
7)股神经牵拉试验:当髋关节处于过伸位时,大腿前侧沿股神经分布区出现牵拉放射疼痛为阳性。
8)仰卧挺腹试验:当挺腹而出现腰及下肢放射性疼痛或挺腹的同时屏气咳嗽而出现腰及下肢疼痛为阳性。
9)压颈试验:检查者用拇指和食指压迫颈 静脉持续约1-3分钟,使椎管内压增高,腰及下肢出现疼痛时为阳性。
10)屈颈试验:当颈部逐渐屈曲致颏部抵到胸部,腰及下肢出现放射性疼痛时,即为阳性。

2、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分型有几种?
1)、根据髓核的病理阶段可分为三期:
突出前期:髓核因退变或损伤可变成碎块状物或瘢痕样的结缔组织,变形的纤维环   
可因反复的损伤而变薄变软或产生裂隙。此期病人有腰痛或腰部不适。
突出期:当椎间盘压力增高时,髓核从纤维环薄弱处或裂隙处突出。突出物压迫或  
刺激神经根而产生放射性下肢痛。压迫马尾神经时可出现大小便障碍。
突出晚期:腰椎间盘突出后病程较长时,椎间盘本身和邻近结缔组织发生一系列继
发性病理改变,如:椎间盘突出物钙化;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骨质增生;神经根损害变性;继发性黄韧带肥厚;关节突间关节增生;继发性椎管狭窄。
2)、根据髓核突出的形态分为三型:
隆起型:突出物多呈半球状隆起,表面光滑。
破裂型:突出物不规则,呈碎片状或菜花样,常与周围组织粘连。
游离型:常因纤维环完全破裂,髓核碎片经破裂处突出,游离到后纵韧带下并进入
椎管。
3)、根据髓核突出的方向和部位分五型:
目前临床上根据髓核突出的方向和部位分为前方突出、后方突出、侧方突出、四周突出、椎体内突出,以后方突出多见。后方突出又分为旁侧型和中央型。
旁侧型:髓核突出后位于椎管后侧,突出物压迫神经根,引起下肢根性放射痛。根
据突出物的顶点与神经根的关系,旁侧型又分为根肩型、根腋型、根前型。
中央型:髓核从椎间盘的后方中央突出,通过硬脊囊压迫神经根和马尾神经而引起
神经根或马尾经的损害。根据髓核的位置,中央型又分为偏中央型和中央型。

3、腰椎间盘突出症好发于哪些位置?
腰椎间盘突出症,90%以上涉及最下两个椎间隙。国内外都以下位两个椎间隙多
见,这一方面是因下位两个间隙劳损重,退变多,易突出,另一方面是腰5及骶1神经在椎管内分别跨越下位两个椎间盘,当椎间盘突出时,压迫牵拉神经根产生典型的临床症状,易于被临床发现。
  有人通过研究髂嵴间线高低与下腰椎间盘退变的临床相关问题,证明腰5骶1或腰4~5椎间盘退变率与髂嵴间线的位置高低有关。髂嵴间线高者,腰5骶1退变差,而腰4~5退变重;髂嵴间浅低者,腰5骶1退变重。
  另外,多数统计资料显示,腰椎间盘突出容易发生在左侧,主要原因可能是多数人在运动和劳动时,右手用力,右侧腰背肌肉紧张力较强,椎间盘相应在右侧所受的压力较大,挤压的力量传导至左侧,可使左侧纤维环撕裂,并将髓核挤至左侧而造成突出。

4、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什么会发生脊柱侧弯?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脊柱侧弯,多数患者弯向患侧,少数弯向健侧。这主要是因为髓核突出的位置不同,神经根为躲避髓核的压迫,以减轻疼痛症状,保护性地使腰部脊柱发生不同方向的侧弯。
   椎间盘和椎体的关节突是脊柱运动的基础,椎间盘髓核的张力和关节突关节的压力及周围韧带的张力,在脊柱处于任何状态体位时都是互相平稳地保持椎体之间关节的稳定,构成脊柱的内在平衡。脊柱前、后、侧方的肌肉群是控制脊柱活动的主要力量,可使脊柱在各个姿势维持协调和稳定,称之为外在平衡。人直立时,从前后方位看脊柱应正直无侧弯,一旦髓核突出,破坏了脊柱的内在平衡,会使内、外平衡失去协调,导致两个椎体相对位置改变。椎体位置改变导致棘突和关节突的相对位置改变,表现为棘突偏歪和关节突错缝,使脊柱在外观上发生侧弯。此外,髓核突出后,腰肌都有不同程度的痉挛,腰肌痉挛若是单侧的,则对侧腰肌相对松驰,故发生侧弯,如双侧腰肌痉挛,可使腰部生理性前凸加深或变直,或向后弓腰。所以腰肌痉挛不仅可以改变腰部的生理弯曲,还可造成侧弯。

5、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哪些临床表现?
1)腰背部疼痛:这种疼痛出现在腿痛之前,亦可同时出现。疼痛主要在下腰部或
腰骶部,疼痛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椎间盘突出后刺激了纤维环外层和后纵韧带中的窦椎神经纤维所产生。疼痛部位较深,难以定位,一般为钝痛、刺痛或放射性疼痛。
2)下肢放射性疼痛:由于腰椎间盘突出多发生在腰4、5和腰5骶1椎间隙,而坐骨神经正是来自腰4、5和骶1-3神经根,所以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多有坐骨神经痛或先有臀部开始,逐渐放射到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足背及足底外侧和足趾。中央型的突出常引起双侧坐骨神经痛。当咳嗽、打喷嚏及大小便等腹内压增高时传电般的下肢放射痛加重。腿痛重于腰背痛是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体征之一。
3)麻木及感觉异常:腰椎间盘突出后,可造成神经根接触区域的局部性压迫和牵扯性压迫,使神经根本身的纤维和血管受压而导致缺血缺氧,故受累神经根支配区域出现疼痛、麻木等异常感觉。腰4、5椎间盘突出可累及腰5神经根并出现大腿后侧、小腿外侧、足背外侧及拇趾背侧感觉麻木异常。腰5骶1椎间盘突出可累及4、5足趾背侧皮肤感觉异常。如果椎间盘突出物压迫或刺激椎旁交感神经纤维,可反射性引起下肢血管壁收缩而出现下肢发冷、发凉、足背动脉减弱等现象。
4)肌肉瘫痪:腰椎间盘突出物压迫神经根时间较长者,可造成神经根缺血缺氧变性而出现神经麻痹、肌肉瘫痪。腰4、5椎间盘突出,可引起腰5神经根麻痹所致胫前肌、腓骨长短肌、伸拇长肌和伸趾肌瘫痪。腰5骶1椎间盘突出后,骶1神经根受累麻痹而出现小腿三头肌瘫痪。
5)间歇性跛行:由于椎间盘突出物压迫神经根,造成神经根的充血、水肿等炎性反应和缺血,当行走时,椎管内受阻的椎静脉丛充血,加重了神经根的充血程度和脊髓血管的扩张,同时也加重了神经根的压迫而出现间歇性跛行及疼痛。
(6)、脊柱姿势改变:腰椎间盘突出后约有90%以上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性脊柱侧凸,多数凸向患侧,少数凸向健侧,主要视突出物与神经根的关系。侧弯能使神经根松弛,减轻疼痛。如果突出物在神经根前外侧时,脊柱则凸向患侧;突出物在神经根内侧时,脊柱则凸向健侧。侧弯是减轻突出物对神经根压迫的一种保护性措施。 

C、什么是肩周炎?
  肩关节周围炎一般简称为肩周炎,又名冻结肩,漏肩风,五十肩等。为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本病发生年龄多在50岁左右,为老年人常见的,多发的疾病,女性稍高于男性。本病急性期疼痛剧烈,后期则因炎性粘连而致肩关节活动受限。
1、什么叫肩周炎的介入疗法?
公司在长期推广此经络穴位介入疗法及治疗顽固性肩关节周围炎病例数千例,明显缓解了肩周炎患者的疼痛,改善了患者肩关节的运动功能,提高了其生活质量。
治疗方法为:采用肩关节药物渗透穿刺,进入肩关节穴位后,加压活络神经的液体,使肩关节囊充分扩张,粘连得到松解。可以减少关节内的局部充血和炎性渗出,降低神经末梢对疼痛的敏感性。尤其对夜间疼痛明显的病人效果更好。治疗后进行按摩以进一步松解粘连,治疗后配合辅助家居作业功能练习,每周在美容院做二次,一般一个周期即可明显减轻疼痛或无疼痛感觉,3-5次即可放松自如。

2、肩周炎患者怎样进行家居体育锻炼?
1)甩手站立:两脚同肩宽,两臂轻轻前后摆,并逐渐增大摆动幅度,每天早晚各一
次,每次50~100下。
2)捞物站立:两脚同肩宽,上身向前弯,患侧前臂向下做捞物动作,每天早晚各一
次,每次30~50下。
3)划圆圈站立:两脚同肩宽,身体不动,两臂分别由前向后划圆圈,划圆范围由小
到大,每天两次,每次50~100下。
4)摸墙:站在墙根,患侧手扶住墙壁,由低向高摸,直摸到最高点不能再向上摸为
止,然后把手放下,反复练习,每次20~30下。
5)耸肩:坐位或立位均可,肘关节屈曲成90度,两肩耸动,由弱到强,每天两次,
每次50~100下。
6)冲天炮:立位或坐位均可,两手互握拳先放在头顶上方,然后逐渐伸直两臂,使
两手向头顶上方伸展,直到最大限度,每次30~50下。
7)展翅:站立,两脚同肩宽,两臂伸向两侧抬起(外展)与身体成90度,两臂展
开后停5~10秒钟再放下,每天做30~50次。
8)摸颈:坐位或立位均可,两手交替摸颈的后部,每日两次,每次50~100下。

3、哪些人易患肩周炎?
  肩周炎被认为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
   据国内有关资料显示,国内35岁以上50-60%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病症。30-60岁之间的中老年人,尤好发于40岁左右的女性(男女之比约为1:3)。其高发病症群也来自科技时代不断地进步,网络飞速的发展,从业者多为年轻者,长期是由计算机和伏案工作,处于办公环境,得不到有效的自我锻炼,从而造成肩周炎与颈椎病的的发作,使患者痛苦异常,影响工作和生活。
   综合来看,多发病群多见于长期伏案工作者、计算机工作者、教师、家庭妇女、会计、长期手工业劳动者,办公室职员,上述职业已被认为高发职业病之一。
另外,患糖尿病、营养不良、心脏病、偏瘫、颈椎病或精神病的人较易发生本病。多数病例为慢性发病 ,一般无外伤因素,少数有轻微外伤,如有的病人在肩部或上臂开始有一个小的外伤而后发展成为肩周炎。

4、肩周炎的病因是什么?
  中医认为肩周炎的病因有两种。一是内因:当人到45岁左右时,肝血、肾精不足,致使筋骨失养、骨节失灵;另一因素是感受外邪,以风寒湿为主。邪气侵犯人体,客于关节,阻滞经络,使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病。因此,中医称之为“漏肩风”。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机体进入中年后期,体内内分泌系统发生较大的生理变化,以性激素为代表的许多体液调节因素出现紊乱,影响各系统和器官。当这种影响波及肩关节,就会出现肩关节囊萎缩、变小,关节囊的滑膜层及周围组织发生无菌性炎症。所以,也有人称之为“肩关节囊萎缩症”。

5、肩周炎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肩周炎多为单侧发病,左侧较右侧多见,少数病人可见双侧同时发病。主要的症状为肩关节疼痛 、肌肉无力、活动障碍。疼痛为最明显的症状,疼痛的程度及性质有较大的差异,或为钝痛,或为刀割样,有持久性,夜间疼痛加重,甚至痛醒,影响睡眠。这种疼痛可引起持续性肌肉痉挛,肌肉痉挛有的很轻,有的很重,疼痛与肌肉痉挛可局限在肩关节,也可以向上放射至后头部,向下可达腕及手指,也有的向后放射到肩胛骨,向前到胸部;也有的放射到三头肌或者放射到三角肌、二头肌直达前臂的桡侧肩周炎压痛点范围广泛,因病期不同压痛点部位和压痛程度也不一致。

6、肩周炎分为几期,各有什么特点?
  按肩周炎的发生与发展大致可分为3期,即急性期、慢性期、恢复期。 各期之间无明显界限,各期病程长短不一,因人而异,差别很大。
急性期:这是肩周炎的早期。肩部自发性疼痛,其疼痛常为持续性,表现不一。有的
急性发作,但多数是慢性疼痛,有的只感觉肩部不舒适及束缚的感觉。疼痛多局限于肩 关节的前外侧,可延伸到三角肌的抵止点,常涉及肩肉胛区、上臂或前臂。活动时,如穿上衣时耸肩或肩内 旋时疼痛加重,不能梳头洗脸,患侧手不能摸背。以后肩疼迅速加重,尤其夜间为重,病人不敢患侧卧位。由于肌肉痉挛和疼痛,逐渐出现肩关节活动范围减少,特别是外展和 外旋受限最为显著。肩部外观正常。局部压痛点多位于结节间沟、喙突。肩峰下滑囊或三角肌附着处、冈上肌附着处、肩胛内上角等处。
慢性期:肩痛逐渐减轻或消失,但肩关节挛缩僵硬逐渐加重呈;冻结状态;。肩关节的各方向活动均比 正常者减少50%-20%严重时肩肱关节活动完全消失,只有肩胛胸壁关节的活动。梳头、穿衣、举臂、向后结带均感困难。病程长者可出现轻度肌肉萎缩,多见于三角肌、肩 胛带肌。压痛轻微或无压痛,此时持续时间较久,通常为2-3个月。
恢复期:肩痛基本消失,个别病人可有轻微的疼痛。肩关节慢慢地松弛,关节的活动也逐渐增加,外旋 活动首先恢复,继则为外展和内旋活动。恢复期的长短与急性期、慢 性期的时间有关。冻结期越长,恢复期也越慢;病期短,恢复也快。整个病程短者l~2个月,长者达数年。
3、认识颈椎病起源:
 
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变而成的、颈椎骨质增生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综合征。颈椎病可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和其他型,临床常表现为颈、肩臂、肩胛上背及胸前区疼痛,臂手麻木,肌肉萎缩,甚至四肢瘫痪。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为多。该病具有发病率高,治疗时间长,治疗后极易复发等特点。颈椎病是多种疾病的根源,其退行性病变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并非一日之寒。因此,你们要提醒你的顾客提前重视早期锻炼和颈椎病的预防保健,只有早发现、正确治疗,才能拥有健康的生活!
大量临床治疗实例表明,青少年颈椎病发病明显上升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学习紧张,长期伏案读书、写字,导致颈肩肌疲劳。另外,伏案时姿势欠妥及每天背着沉重的书包会导致椎间隙炎症水肿,严重的也可造成颈椎间盘膨出。在被调查的近200例青少年患者中,发病年龄多在12至13岁与16至18岁两个年龄段。其主要症状为颈肩疼痛、头痛、眩晕等。因颈椎病而引发脑供血不足、胃肠疾病等多种颈源性疾病的青少年越来越多。有关专家指出:青少年患了颈椎病后,要注意劳逸结合、及时有效治疗,以避免产生不良后果。
     手术治疗颈部椎管狭窄可以取得良好效果,但患者在术前已发生了脊髓或神经根的不可逆病变,所以,即使术后精细运动障碍有所改善,仍有不少病例残留手指疼痛和麻木。
4、风湿病的运动疗法:
风湿病的运动疗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即关节可动范围训练、增强肌力运动和日常生活运动、步行训练。这些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选择。如在炎症急性期宜选择以维持现状为目的关节可动范围训练,如伸臂、屈肘、松腿、弯腰、握拳,活动腕部及手指等。慢性期则选择能改善各个关节功能和恢复肌力的各种运动方法。运动锻炼时应注意三个原则:(1)逐渐牵拉,不要猛然用力或急促运动;(2)在局部关节保温的前提下进行;(3)运动不能过度,控制每日运动量及每次的运动量
5、类风湿性关节炎类: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关节的长期疾病,发生类风湿性关节炎时,包围在关节四周的滑膜会逐渐发炎并且肿胀,结果导致受影响关节的其他部分也发炎。这种疾病所影响的不只是关节,还能够影响心脏、肺脏及血管,并引起皮下组织发生变化。开始时,无明显症状,数周或数月后,会出现全身不适、倦怠。并且没有食欲,体重下降,并感到肌肉疼痛。稍后,出现类风湿性关节炎特有的症状。关节受影响时,它们会红肿、触痛,移动时会非常疼痛,并且会僵硬,某些人的关节症状还伴有滑囊炎或贫血症,严重者发生关节畸形。
6、家庭辅助治疗措施:
A、适度的运动多休息,常做适度的运动,在温水池中游泳或热水池静泡对僵硬的关节有好处,但温度要应人而定。
B、避免凉风直吹,在夜间睡觉时应避免户外凉风直吹,不要让电风扇直吹身体,也不要在冷气房内赤身睡觉。不在屋檐、走廊、过道等风袭较强处停留休息。
C、尽量避免受凉、淋雨,受雨淋或骤寒侵袭时,可饮少量白酒以御寒。
D、热敷按摩,如发现身体有局部冰冷现象,应常加以按摩,或用棉花沾酒擦揉。对于关节疼痛可用热敷,局部涂桉叶油,服阿司匹林或水杨酸钠,也可以试用考地松或去氢考地松。
E、睡觉时可用活夹板将疼痛的关节包夹起来。应注意保暖,最好用硬床垫。注意营养与饮食疗法的搭配。
F、勿食肉类,肉类中的动物脂肪可刺激体内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使关节的肿胀、僵硬加重,另外肉类可引发某些个人的过敏反应,引发关节炎症。因此患者可以在自己饮食中禁食肉类二周,观察症状是否减轻。
G、经常吃鱼,鱼油中富含n—3型脂肪酸,鱼油被认为是一种抗炎物质,可直接作用于免疫系统,抑制可破坏关节的白细胞介素的释放,促进关节炎症消散,平时可常吃鲱鱼、鲑鱼、鲭鱼、沙丁鱼、金枪鱼等。鲤鱼中也含有Q—3型的脂肪酸。现在有市售鱼油,也可以服。
H、多吃生姜、大蒜、生姜具有抗氧化活性,它们可以消炎杀菌,姜还可止痛。每天吃几粒大蒜和姜,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避免食用的食物如:玉米、小麦中的面筋、牛奶。蔬菜家族类如西红柿、辣椒等会加重关节炎症状,所以应尽量少吃。减少窟肪酸的摄入减少富含Ω—6脂肪酸的摄入,这类脂肪主要含有玉米油、葵花籽油、红花子油中,这类脂肪酸可以对抗鱼油的抗炎作用。
I、补充营养素请参见风湿病的饮食疗法。保健药膳①桑葚酒桑葚子一斤浸在3斤高梁酒中,用瓷罐封好,一个月后取出饮服。中老年人可加木瓜、五加皮同浸。②羊肉汤狗肉、羊腿连骨各2000克。橘皮干、橘皮各9克,红辣椒1只。油、葱白、生姜、花椒少量、黄酒、精盐适量。上料和狗、羊肉放在一起(冬季再加麻黄、附子、黄芪、芍药各9克)。用微火将狗、羊肉炖酥烂。佐餐用。③鳝鱼粉粗大鳝鱼4—6条,黄酒适量搅拌鳝鱼,将鳝鱼醉死阴干后,去内脏,焙干研粉,贮瓶中备用。每日2次,每次9克,用黄酒2—3匙,开水冲服,或调入粥中服用。连续服2个月为一疗程
7、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此症状至今仍然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开的“谜”。因此在治疗上,特别“灵验”的药物,或“立竿见影”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目前还在不断探索之中。当然,现在应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内外科结合治疗,加上全身或局部体疗、理疗及作业疗法等综合治疗,还是可以解决不少问题的。 说到底,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目的主要是为了减轻疼痛,控制病情进展,阻止发生不可逆的骨改变,尽可能地保护关节和肌肉的功能、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因此,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一旦确立,应做到下面几点:
1)、全面了解疾病的现状,包括疾病活动程度、功能状态、全身健康状况及心理状态,并对可能的转化和预后做出初步分析、判断。
2)、根据上述了解与判断,制订全面合理的治疗方案。
3)、向病人解释疾病的现状与治疗计划,教育病人及其家属如何与疾病作斗争。 总的来说,类风湿关节炎这种病,起病缓慢,病情缠绵,会给生活和工作带来或大或小的困难和痛苦。如能早期诊断、早期配合治疗,采用积极的、综合性(心理、药物和理疗、体疗)和中西医介入疗法结合治疗,多数病人都可取得不同程度的效果,可以减轻痛苦,控制病情的发展,使病人在生活和工作上不致有太多、太大的困难,但要有耐心。病人应保持乐观主义的态度,正确对待疾病、对待生活。
4)、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方案有哪些:(建议) 目前,关于类风湿关节炎治疗药物的分类很多。一般将其分为非甾体类抗炎药、改变病情药(慢作用药)、肾上腺皮质激素。非固醇类抗炎药作为抗风湿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改变病情药(慢作用药)有甲氨喋呤、抗疟药氯喹及羟氯喹、青霉胺、金制剂、柳氮磺吡啶、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环孢菌素A、雷公藤、爱若华(来氟米特)等。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于临床已有半个多世纪。 有了这么多药物,究竟如何来使用它们呢?众所周知,同样的药物,不同的使用方法,常能获得不同的效果。犹如烧菜一样;同样的菜,经过不同的加工方法,手艺高明者,自能烧出一碟色香味俱佳的美肴。在治疗中,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除有好药外,还要有好的治疗方法。哪种药先用:哪种药后用,抑或几种药加起来用,自有窍门,各不相同,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多年来,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方法都采用金字塔方案。对初发类风湿关节炎病人,除一般性措施,如理疗和休息等外,予以阿司匹林和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段时间,对不能奏效或不能耐受者加用慢作用抗风湿药,最后才加用细胞毒药物。此种方法虽顺应类风湿关节炎病情的发展趋势,避免了慢作用抗风湿药物的许多不良反应。但近年采的研究表明,由于类风湿关节炎滑膜只在最初两年间进展很明显,50%关节骨破坏在此期间出现。若按部就班,像爬金字塔那样,逐级由塔底向塔顶攀登,即遵照金字塔方案治疗,则会坐失良机:90%的关节会出现破坏性损害,甚至寿命也较普通人群为低。因此,近年来在治疗该病时采用了更为积极的方案,以改善其预后。 目前,趋向于联合治疗。联合治疗是指慢作用药中的两种或更多种药物的同时联合使用,其目的是加强疗效,而不增加副作用(毒性)。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病人,是否都要采用联合治疗?在当前日益强调早期诊断,早期应用慢作用药治疗的情况下,应依据病人具体情况而定,不宜每个病人一开始都用联合疗法。如应用一个慢作用药疗效不好,则完全可以早日开始联合疗法。若两个药联合治疗效果仍不好,则完全可用三种药,以至四种药的联合治疗。但在治疗中,应对病人进行密切观察。

三、治风湿性关节炎家居食疗法(以下食疗法仅供参考):
(1)蚂蚁丸: 药物组成:蚂蚁30g,何首乌30g,熟地黄30g,人参30g,五味子30g。
功效:补肾健脾,壮筋骨,益气血。 主治: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
用法用量:上药碾碎过筛,以水调和为丸,每丸2.5g,每3日服1丸,10丸为1疗程,共2个疗程。 (2)乌头通痹汤:药物组成:制乌头(先煎)9g,黄芪15g,桂枝6g,芍药12g,穿山龙15g,地龙15g,青    
风藤15g,钻地风15g,僵蚕15g,乌梢蛇15g,蜂房9g,甘草6g。
功效:温经散寒,驱风除湿,通络扶正。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各期。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
(3)历节肿痛:风热攻手指,赤肿麻木,甚则攻肩背两膝,遇暑热则大便秘。牛蒡子90g,新豆豉(炒)、羌独活各30g,为末,每服6g,白汤下。 (6)白虎风痛走注,两膝热肿,用血竭、硫黄末各30g,每次温酒服3g。 (7)历节诸风,骨节疼痛,昼夜不止。没药15g,虎胫骨(酥炙为末)90g。每服6g,温酒调下。 中
1、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1)风湿寒痛片: 药物组成:青风藤、桂枝、附子、生薏苡仁、鹿茸、枸杞子、黄芪、黄芩等。
功效:祛风散寒,利湿通络,扶正固本。 主治: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稳定期。
用法用量:每次6~8片。病情重者可加倍服用(12~16片,不超过20片)。每日2~3次。
(2)痹苦乃停片: 药物组成:制川乌、制草乌、制乳香、制没药、制马钱子、怀生地、薏苡仁等。
功效:祛风除湿,温通化阳,舒筋活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寒湿偏重者。
用法用量:成人每次5~7片,每日4次,儿童酌减。
(3)防风丸 药物组成:防风、羌活、桂心、茯神、人参、炒枳壳、酒牛膝、五加皮、麦冬、元参、薏苡仁、生地黄、芍药、丹参、槟榔各60g,大黄、炒松子仁、木香各15g,磁石(火煅醋淬7次)适量。
制法: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活血通络,益气养阴。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湿热偏盛,证见关节疼痛,红肿,微热等。
用法用量:每服30丸,渐加至40丸,空心温酒服下,每日3次。 (
(4)石楠散 药物组成:石楠叶(醋炙)、山芋、葳蕤、天雄(去皮、炮)、石膏(别研)、升麻各30g,黄芪、桃花(生用)、甘草、菊花(未开花者,炒)各15g,山萸肉45g,珍珠(别研)、丹砂各7.5g。
制法:上为细末,入别研药,更研令匀。备用。
功效: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扶助正气。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肌肉热极,体如鼠走,唇口反坏,皮肤色变,并治诸风。
用法用量:每服3g,渐加至6g,空心用温酒调下,每日3次。
(5)燥湿化痰丸: 药物组成:羌活、独活、防己、川乌、全蝎、南星、半夏、炒僵蚕、天麻、去白陈皮、猪牙皂角(炒)、酒当归、生地黄、木香、沉香各15g,土炒白术、苍术(米泔水浸)、杜仲(姜汁炒)各60g,炒巴戟天、薏苡仁、酒牛膝、川芎、破故纸(炒)各30g。
 制法:上药共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祛风除湿,搜风化痰,通经活络,滋补肝肾。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痰湿阻络,顽痰胶结所致之关节肿胀,畸形,僵硬不得屈伸,昼夜疼痛无休止者。
用法用量:每天服用约100丸,饭前于酒送下,每日3次。
(6)活血丹 药物组成:熟地黄、当归、白术、白芍、川续断、人参各30g。
制法:上药共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益气养血,活血通络,补益肝肾。
主治:遍身骨节疼痛。 服法:每服100丸,每日3次,温酒送下

四、RA的风湿治疗病学
RA的治疗是当前风湿病学中的热门话题之一。不同的治疗模式各有千秋。由于RA因人、因时、因地、因种族和临床表现不同,在治疗中就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治疗方案要个体化,若评判某种模式优劣实非易事,在此简单介绍几种常见的治疗模式:
(1)经典金字塔模式:它是借用埃及金字塔的外形来比喻该模式的特点。它的根据是建立在两个假设之上的:塔顶的药物比塔底的药物更有效,但毒副作用也更大。
RA不会出现残废。方法是以非甾体抗炎药(NSAID)为首选药物,如果不能控制病情或患者对药物不能耐受,再用慢作用抗风湿病药(SAARD),疗效仍不佳时再升级用细胞毒性药和糖皮质激素。最后可试用正在试验的疗法如淋巴结照射和生物制剂,在此过程中底层的基础治疗仍可继续。但目前看来,这两个假设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甚至是错误的。有很多研究提示,RA患者最初二年,当通过金字塔全程治疗后,93%的关节发生不可逆的损伤,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剧(损伤=炎症×强度×时间)。该方案由于其用药简单,有利于临床观察和减少药物副作用方面颇受推崇,因此作为经典治疗方案沿用至今。但考虑到病人最根本的利益,临床医师需要解脱“金字塔”方案的束缚。
(2)倒“金字塔”模式:为了避免经典“金字塔”模式的缺憾,有人采取积极的治疗。以期在骨损伤前就遏制疾病的发展。将细胞毒性药和糖皮质激素作为“塔底”的第一层次首先采用,如效果不佳,再用慢作用抗风湿病药治疗。该方案的特点是积极进攻,但是由于部分RA患者具有自愈的可能且细胞毒性药的副作用又较大。权衡利弊后人们不能不问:是否有必要如此积极呢?
(3)下台阶模式:主张用糖皮质激素或非甾体抗炎药作为第一台阶治疗。在第一台阶治疗一个月后,如关节炎症没有好转,则开始用慢作用抗风湿病药物治疗,同时减少第一台阶所用之药。在开始第二台阶药物的同时可以开始第三、第四乃至更多台阶的药物治疗。在此模式中,糖皮质激素仅作为“激素桥”,利用其明显的缓解病情作用,控制滑膜炎来减轻患者症状与体征,使病人渡过“疼痛之河”,有利于体育疗法来维持关节功能的暂时措施。该方案使患者可获较长时间的缓解,各种药物的毒副作用无相加,病人易耐受。但对症状轻微者是否有必要联合化疗呢?
(4)分级疗法:根据患者疼痛程度、晨僵时间、肿胀关节数、血沉和C反应蛋白等指标采用记分法计算病人的病情严重性和预后因素总积分,根据积分将病情严重性分为轻、中、重度三级。对轻度病人给予抗疟药和对症治疗即可,对中度病人在给抗疟药的基础上加用一种其他慢作用抗风湿病药。对重度病人在轻度治疗基础上加2种慢作用抗风湿病药治疗,同时可给予关节腔内注射疗法。这样方能使病情与用药匹配,以后每隔3~6个月根据病情的活动性,以决定原方案升降与否。但有些病情判断指标并非客观,假如积分不准确,是否会造成假象而导致实质上的不匹配呢?
(5)锯齿形模式:当患者被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时,要尽早使用慢作用抗风湿病药治疗,可使患者病情在1~2年内有所改善。而每次应答消失或耐药形成,在病情略有加重之际即换用另一种慢作用抗风湿病药物,使病情再次缓解。如此反复,假如病情小有反复类似锯齿状,也不致形成波形向上的趋势。该方案要求定期监测病情进展情况,要设定一个病情加重的标准,一旦发现病情加重,即改变治疗药物,进入下一个锯齿波。
五、中西医综合治疗:   
A、类风湿性关节炎目前尚无特异疗法,治疗的目的是保持关节活动和协调功能,在不同的病期采用不同的疗法,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方案。治疗原则是:
1)、抗炎止痛,减轻症状;
2)、控制和减轻病情活动,防止或减少骨关节破坏;
3)、最大限度保持关节功能;
4)、尽量维持病人正常生活和劳动能力。 一般措施在急性期由于关节明显肿痛,必需卧床休息,症状基本控制后才能逐渐适度活动。但在急性期后,为了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应逐渐增加活动锻炼,包括主动和被动活动,并与理疗相结合。饮食应含丰富的蛋白质及维生素,增加营养。
B、西医治疗:包括二类药,一类为非特异性的对症治疗,另一类为改变病情的抗风湿药。
 l)、消炎镇痛类药物:这类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起到解除急性期疼痛和炎症。小剂量只有止痛作用,大剂量则有抗炎作用。必需指出,这类药用量目前国内的教科书上甚至药典上所规定的剂量都偏小,起不到抗炎作用,近年来国内大多数风湿病专家都主张采用大剂量,个体化。非甾体消炎镇痛药种类很多,实际上大同小异,可根据自己的经验选用。消炎镇痛药长期使用并不能改变病情进展,徒然增加副作用,因此不应长期使用。   
(1)消炎减痛:具有消炎、镇痛及解热作用,其作用较阿司匹林、保泰松强。常用量为25mg/次,2~3次/日,必要时可增加到100~150mg/日,于进餐时、饭后服,其主要副作用有恶心、呕吐,头痛、皮疹、粒细胞减少,少数人可以肝功有影响,长期服对肾脏有损害,使用中应密切观察。   
(2)布洛芬及优布芬:能消除僵硬及疼痛,改善握力和关节屈伸,用量为0.2~0.4g/次,3次/日,饭后服、副作用较小。优布芬作用与布洛芬相同,但作用较强,副作用更少,用量为50mg/次,3次/日。
(3)炎痛喜康:为目前较好的长效抗风湿药,疗效略强于消炎痛,用量小,作用迅速而持久,用量为20mg/日,l次服,副作用少。   
(4)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此类药物用于治疗RA在控制症状方面有显著疗效,但同样不能改变病情进展,因此不是病因治疗,因此,对多数病例,它不是首选药,且长期使用副作用多,应严格控制适应征。下列情况为肾上腺糖皮质激素适应证:
①严重活动的RA伴发热等全身症状;
②严重血管炎、心脏损害、肺胸膜急性损害及眼部并发症;
③严重关节炎用其他药物无效;
④作为用免疫抑制剂过渡使用。此类药物使用多主张小剂量,以强的松每日2次,每次5~10mg。   
(3)改变病情的抗风湿药:
1)金制剂:金制剂治疗RA的机理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为干扰细胞的生化反应,对RA的关节疼痛及晨僵有明显的改善,血沉、类风湿因子及C反应蛋白有下降,有效率70%~80%,而完全缓解率仅20%~30%。由于见效较慢,目前多主张作为维持治疗。常用的金制剂为硫代萍果酸金钠及流代葡萄糖酸金,剂量为最初2~3次为每次10~25mg,以后每次50mg,皆为每周注射1次,直至发生疗效(一般总量达到1.0g左右),以后改为维持量50mg,每月1次。总剂量达1.0g仍无进步者可不必使用。副作用主要为皮疹,甚至剥脱炎皮炎、口炎、蛋白尿、血尿、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最近有口服金剂,商品名瑞得(ridaura),每日6mg/次,效果与针剂大致相同,但副作用较少。   
2)青霉胺:治疗RA的机理有:
1)离解19SIgM和67SIgG相结合的类风湿因子;  
2)抑制免疫反应,稳定溶酶体膜;  
3)阻断可溶性胶原纤维形成不溶性胶原纤维。一般认为该药疗效比金剂为高,但需l~3月才能见效,所以该药应与控制症状的药合用。目前主张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疗效不减低而副作用减少。开始为125mg/次,每日2次,每月增加125mg/日,直至每日总量达到500~750mg,以6个月为一个疗效。其副作用有皮疹、骨髓抑制、肾脏损害,特别注意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及膜性肾病。   
(4)免疫调节剂:这类药中常用的有环磷酸胺、苯丁酸氮芥、氨甲喋呤、硫唑嘌呤、雷公藤等免疫抑制剂及胸腺素、转移因子等免疫促进剂。   
3)氨甲喋呤:亦属细胞毒药、对此药评价不一,国外近年来应用较环磷酰胺广泛,认为见效较快(4~6周),副作用并不比环磷酰胺高,而远期无致癌作用。一般用量为7.5~15mg,每周1次,口服或肌注皆可。副作用有恶心、呕吐、口腔炎、脱发、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等,长期使用要注意肺纤维化、肝坏死可能。   
4)环磷酰胺:此药除通过烷基化不同细胞起作用外,对免疫系统各阶段都有影响,减少辅助性T细胞,对B细胞有抑制作用,因而使体液免疫降低,亦有报告认为对抑制性T细胞有抑制作用而使细胞免疫增强,此药国内使用较多,剂量为100mg每日1次口服或隔日静注0.2g,总剂量为4~6g。主要副作用有白细胞减少、脱发、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因此用药时应保持尿量1500ml/日以上,否则尿中浓度过高对尿路粘膜有刺激作用,甚至引起出血性膀胱炎。   
5)雷公藤多甙:为草药雷公藤的半提纯品,据体外试验,该药有抑制单核细胞产生前列腺素E的作用,这可能是其具有抗炎作用的机理。对病人及体外试验都能抑制单核细胞产生免疫球蛋白及类风湿因子,常用量为20mg/次,3次/日。对生殖系统有抑制作用。主要副作用有胃痛、腹泻、皮疹、白细胞及血小板降低,本药对骨髓有抑制作用,据统计137用雷公藤多甙病例,经骨穿证实6例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但停药后逐渐恢复。然而由于此药毒性太大、RA患者最好不用此药,可用其他药物(中药代替)或作为第四类药物选用。   
6)其他:其他一些细胞毒药亦可用于RA治疗,较常用的有硫唑嘌呤、苯丁酸氮芥、氯喹以及环孢霉素A、这些药未必比前述药疗效好,且副作用亦很高,故使用不多。细胞毒药均有较多副作用,使用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①有严重的关节外表现,如血管炎、肺纤维化及多发性类风湿结节。
②常用药物无效而多关节炎症状明显。
③伴高丙球血症、抗核抗体阳性及类风湿因子强阳性。
④类固醇激素撤药困难,此类药一般见效均较慢,约2~3周后才能见效,故主张与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且选择毒性低、价格低的药物。   
7)免疫调节剂:  这类药主要促进细胞免疫、纠正免疫紊乱、单独应用疗效不肯定,一般与其他抗风湿药联合用,常用的药物有左旋咪唑、胸腺素、转移因子等。   
8)其他疗法:  周身淋巴结照射、血浆置换等亦有报告用于顽固或严重的RA。但因疗效并不确切,而且价格昂贵。故很少应用。晚期已有关节畸型者,可作手术矫正。 中医治疗 辨证治疗
9)湿热型:湿热重者治宜清热利湿、活血通络。常用宣痹汤合二妙散加减,方中防已、山栀、黄柏、连翘、赤小豆、滑石清利湿热;半夏、蚕砂、杏仁辛散化浊,清气宣痹;牛膝、赤小豆活血,薏苡仁淡渗。热毒为主者治宜清热解毒,活血凉血通络。方用四妙勇安汤加味。方中玄参、生地、银花、生甘草、毛冬青、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凉止消炎止痛;当归、牛膝、赤芍活血祛瘀;萆薢、薏苡仁、老鹳草除湿利关节以助止痛。
10)寒湿型:治宜温阳祛寒止痛。方用乌头汤,方中麻黄发汗开表,散寒行痹,乌头搜风散寒,温经止痛;黄芪益卫气;芍药理血痹;甘草和诸药;煎加蜂蜜,既益血养筋,缓急止痛,又可制乌头燥热之毒。关节肿大、湿盛者,用五积散;瘀滞者,酌加桃仁、红花、穿山甲,配合大活络丸口服。
11)肝肾两虚型:治宜滋阴补肾,养血和血,畅筋骨、利关节。方用六味地黄合四物汤加味。六味地黄滋阴补肾;四物汤养血活血;加桑枝、伸筋草、豨莶草祛风湿、利关节;加续断、枸杞壮腰而治腰酸膝软;有关节红肿,可加萆薢、薏苡仁、地龙以祛湿止痛。
12)肾阳(气)虚型:治宜温阳益气、活血通络。方用桂附地黄汤。方中党参、黄芪、桂枝、附子温阳益气;地黄、山萸肉,山药益肾填精;茯苓、泽泻、丹皮利湿泄邪。寒重者,加细辛、制川乌;脾虚湿胜者,加苍白术、薏苡仁,并酌加鸡血藤、五加皮、独活活血通络。阳虚日久,湿邪流注关节化痰、关节畸形者,用阳和汤。方中鹿角胶,熟地大补精血;麻黄、炮姜、肉桂通阳开痹;炒白芥子去痰;并酌加红花,桃仁、当归、全虫活血化瘀通络。气血两虚加黄芪,当归。 专方验方:
l.青风藤  本药根茎去皮切碎,每剂94g,或加麻黄(后下)6g。煎前先浸泡数小时,然后文火煎约2小时,共煎2次,混匀,早晚饭后服用。亦可经浓缩后制成片剂,剂量同前,2-3个月为1疗程。   
2.飞马母  制马钱子120g、蜈蚣4条,共研细末,加蜂蜜约100g,制成蜜丸如绿豆大。初服3-5丸,以后一丸一丸地递增,直至10-20丸为止,常量10-15丸,每晚睡前服1次或早晚各服1次,用米酒或糖开水送服。10天为1疗程,隔5天再服第2疗程。如出现毒性反应可减服5丸。服药后5-6小时内忌取海藻类、蛋类、虾及含有明矾或碱的食物。   
3.鲜生地90g,水煎服,服3日停3日。治关节红肿热病,降血沉。药后可有大便稀。   
4.虎林根250g,洗净切碎,浸白酒0.75kg,泡半月后,每次20ml,每日2次。
C、中成药治疗   
(l)雷公藤片:含雷公藤甲素,有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适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每次10-20mg,每日3次,1个月为1疗程。病情控制后减量、停药,采用间歇治疗。副作用主要为胃肠道反应、转氨酶升高、白细胞降低。停药后可恢复正常。   
(2)昆明山海棠片: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清热解毒。每次2片,每日3次。   
(3)尪痹冲剂;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通经络。每次2袋(20g),每日3次,适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肝肾不足、寒湿阻络者。   
(4)益肾蠲痹丸;益肾壮督、蠲痹通络,每次8g,每日3次,适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肾虚、瘀血闭阻者。   
(5)湿热痹冲剂:清热消肿、通络定痛,每次1袋,每日2次,适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湿热阻络型。   
(6)穿山龙注射液:散风舒筋、通络止痛,每次2ml、肌注,每日l-2次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xs123
    加关注2
  • 此签名广告位招租,长期有效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